表格下载 | 校长信箱 | 教师登陆
德育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天地 > 德育资讯
心呵护,伴成长——中职学生假期心理健康防护小贴士
作者:学生科 发表日期:2021年02月17日


新春佳节已过,寒假进入倒计时,同学们是否获得了跟期待中一样的神仙日子呢?

假期里,自由支配时间增多,有些同学不知不觉就沉溺于刷手机、玩游戏,混乱作息的状态,沉浸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导致睡觉时间多但精神不振,莫名情绪起伏波动大,不仅与家人和谐交流没有增加,反而因为相处时间变多而亲子冲突增加……

如何做好心理防护,让寒假更加健康积极有意义?这里,给同学们送上一份假期心理健康防护小贴士。


1.劳逸结合,自我管理,让生活“优”起来

日夜颠倒的作息、无节制的网络游戏、不追求质量的泡沫剧,让我们的休闲生活变味,本该是放松愉悦的活动反而让人目光空洞,精神萎靡,提不起劲做别的事情。假期里,更需要同学们做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给自己安排上更丰富的事情,让休闲活动更加有质量。

有的同学爱好文艺活动,比如听音乐、弹奏乐器、绘画、做手工、摄影等等,不管自身水平如何,重要的是去探索;也有的同学爱好制作美食,可以尝试做一道精致的饭菜,不用在意是否做的成功或者完美,重要的是体验当下的享受。同时,我们可以将这些美好的时刻记录下来,给生活带来“仪式感”,会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积极的部分。

坚持每天体育锻炼,提倡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帮助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研究证明,运动能够提升人体脑内多巴胺的分泌,这是一种快乐元素,能够给我们带来好的体验。家务活动也有同样的效果哦。


2.合理规划,自我提升,让计划“动”起来

假期也是学习提升的好时机。同学们可以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可以是提升某项技能,或者阅读某个方面的书籍,或者巩固哪些知识,然后做好每天的学习计划,保持每天都有学习的状态,这样,既不会无聊,又不会在新学期开学前变得焦虑。

学习的内容可以是跟专业学习有关的,也可以是生活技能或者个人兴趣爱好类的。健康、有趣即可,重要的是一种“每天都有学习”的状态。


3.积极沟通,理解尊重,让亲情“浓”起来

假期时间既增加了我们与家人的相处时光,同时也不可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如何面对长辈们的唠叨与“嫌弃”?关键在于彼此的理解,和同学们的主动沟通。

很多时候父母唠叨背后是他们对孩子的不安与焦躁、担心,我们一味反抗或沉默都是比较糟糕的应答,不妨换个想法,从积极的角度去解释他们的行为,并且试着选择时机,用温和的语气、真诚与家长说明情况,诸如“我想……”,“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我的打算是……”,将自己情绪感受真诚与父母分享,争取得到支持与理解。


4.自我觉察,积极调适,让情绪“靓”起来

及时觉察我们情绪的变化,做一些积极的调整。当我们情绪激动时,允许自己宣泄情绪,可以寻找同伴、家人等的陪伴、倾听和理解。当我们出现消极情绪时,我们也可以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这可以帮助我们缓解情绪。

多与朋友“在一起”。即使不能经常见面,也可以尝试与同学网络沟通,可以将各种孤独、焦虑、恐惧、烦躁向他们倾诉;或者就是普通的聊天、分享生活。感到身边有人陪伴和支持,会让我们感受好一点。


5.热爱生活,关心他人,让生命“贵”起来

经历了战“疫”的一年,我们更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学会不伤害别人,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珍爱生命。


6.寻求帮助,得到支持,让意识“提”起来

如果在寒假期间,感受到无法自行克服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无法排解时,我们可以寻求学校班主任或心理老师的帮助或拨打专业心理援助热线电话:

汕头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电话:

0754-87271333

“12355”青少年服务台:

12355(8:30-20:30)

公共卫生公益热线:12320转5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晴热线”:

18011959205(8:00-21:00)

清华大学心理系青少年咨询公益热线:

400-0100-525

汕头市鮀滨职业技术学校心理老师:

吴老师(周一至周五14:30-17:30,网络辅导,QQ:2676324130)

辅导需知:

1.学生添加QQ好友,请以“姓名+班级+手机号码”提交添加好友申请。对于同学们的隐私,当涉及到人身安全、自我伤害或者伤害他人的情况时,我们将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措施。

2.因心理辅导资源有限,每个同学辅导时间不超过30分钟,除此,请同学们在确实需要的情况下使用此求助渠道,将宝贵的心理辅导资源留给最需要的同学。

3.如果心理老师没能及时回复信息,说明老师正在处理其他重要事情,请多理解并耐心等待回复。


让我们保有目标和信心,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相互鼓励,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过一个安全、健康、有意义的寒假吧!


文章来源:汕头市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室公众号